近日,由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动力电池应用分会(以下简称“动力电池应用分会”)发布的《2017动力电池智能化之旅——调研分析报告》(以下简称《调研报告》),在业内引起反响。报告从社会科学的角度,对我国动力电池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与分析。
其中对国内动力电池产业的分析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汽中心”)发布的《动力电池蓝皮书: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发展报告(2017)》(以下简称《蓝皮书》)不谋而合。
从整体来看,我国动力电池产业规模已经全球领先,技术水平提升显著,部分高端产品与国外领先产品差距不大,产业竞争力逐渐形成,但是放眼全球,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在产业结构、精密制造、国际竞争力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产能扩增过快而优质产能不足
结构性产能过剩在动力电池行业越来越明显。动力电池应用分会理事长、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秦兴才曾表示,随着动力电池的快速扩张,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结构性产能过剩就是其中一项,但是到底过剩多少也是应该关注的问题。
《蓝皮书》也提到,“截至2016年底,行业内单体动力电池的总产能已经超过1200亿瓦时,而2016年全年国内汽车动力电池配套总量为281.4亿瓦时,考虑到新建产能的释放情况,2016年行业产能的综合利用率尚不足50%。”
与此相对的是,部分优质产品仍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主要因为大多数国内企业高端技术储备不足,产品迭代无法跟上电动汽车应用需求的提升,直接导致国内企业优质动力电池的供货紧张。
尺寸统一挑战大影响回收体系建立
近日,国家标委会发布GB/T34013-2017《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产品规格尺寸》。该标准顾及绝大多数企业规格,涵盖范围较广,部分企业认为标准并未统一。尺寸规格的不统一也增加了后续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建立回收梯次再利用体系的复杂性。
秦兴才表示,动力电池行业在政策推动下快速发展,同时造成了产业链发展的失衡,首先就是动力电池尺寸统一之路持久而漫长,使动力电池行业不能良性发展。
《蓝皮书》也提到了电池尺寸统一难的问题。目前国内汽车动力电池尺寸规格繁多,增加了研发设计难度,制约了企业的规模化生产,既不利于产品技术的持续性提升和生产成本的降低,也不利于大规模退役电池的回收梯次再利用。
安全问题重视不足
动力电池应用分会研究部主任周波曾提出质疑,动力电池强检采用的送检形式,是否能确保所有上车的动力电池都安全?这也是动力电池产业最根本的问题。
《蓝皮书》也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并指出,生产安全和产品安全是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面,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起到关键制约作用。当前阶段,多数行业参与者对动力电池的安全理解不足,重视不够,加之行业内缺乏实质有效的安全监管和整治措施,产业的发展存在隐患。
市场争竞激烈企业面临生死存亡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彦龙表示,2020年补贴完全退坡,国内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将会全面放开。企业应在2020年到来之前练好内功,迎接国内外同行的挑战。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过渡,从政策驱动向政策市场双极驱动过渡。动力电池蓝皮书也表示,不久前,商务部取消了对于外资在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领域的投资限制,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即将面临来自外资企业的竞争,挑战生死存亡。
2017年被称为“锂电行业洗牌年”,资本不断涌入,促进锂电行业快速发展,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当前,政府主管部门对动力电池产业的重视程度和管理力度还不够,《调研报告》通过对动力电池行业现状、动力电池技术现状、成本结构、企业产品布局、投资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对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进行梳理,为政府主管部门提供了政策制定的依据。
《蓝皮书》从全局出发,回顾了2016年动力电池产业发展概况,梳理了我国动力电池产业支撑体系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动力电池回收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等。两份报告均从专业角度客观评价了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现状,重要的是分析了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直击“心脏”大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