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些政策限购的城市,迫于号牌压力购买新能源车的用户越来越多,同时用户对于新能源充电桩的需求也愈发旺盛。
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市新能源汽车数量目前已经达到14.14万辆,与之相配套的充电桩建设数量为9万多个,不过比较窘迫的现状是,在某些热门商场、办公楼和小区新能源充电桩供不应求,而在偏远的小区或商业楼充电桩通常无人问津。这背后更严峻的现状是,现阶段几乎所有充电桩运营企业都处于亏损状态。
近年来,国家陆续颁布了诸多鼓励政策促进充电桩行业发展,去年,发改委、住建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统筹加快推进停车场与充电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的通知》。今年,国家能源局、国资委、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单位内部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通知》。
这一系列政策吸引了不少企业投身市场,业内也普遍认为目前正是抢占市场的重要时机,各路资本都在忙着跑马圈地,至于盈利问题经常被新晋者所忽略。
专用桩能盈利 公共桩使用率不容乐观
现在充电桩的价格基本是透明的,一根慢充桩大概最高能卖到1万元。而一根快充桩大概可以卖到十万元甚至几十万元,市场价格的透明化,直接导致了从充电桩销售上赚大钱,基本是不可能的。
除去购置桩本身,建设一个充电桩包括线缆和土地使用等费用也在万元以上。后期运营商的主要成本在于建桩之后的管理和维护,鉴于现有的充电桩利用率比较低,充电服务费对于运营商来说杯水车薪,因此亏损成为整个行业的常态。
此前有专家表示,由于使用率的问题,服务于公交、物流等行业的专用桩目前都可以实现盈利,但公共类充电桩的使用率不容乐观,普遍低于10%以下,所以这些充电桩运营商目前大多都处于亏损状态,仅有个别的充电站点实现了盈利。
实际上,当前充电桩行业的盈利模式仍集中在充电服务费上。而此前资本热衷的广告和大数据服务等渠道和形式,由于用户群体的规模和体量都不够大,短时间内很难形成良好的盈利。
现阶段一根桩收回成本需要5年
据内部人士披露,现阶段每个直流桩利用次数为每天8次,才能实现盈亏平衡。而目前北京大部分充电桩平均每天被使用的频次在4次左右,这也意味着,企业每天只能通过充电收回运营成本的一半。不提高使用率的前提下,按照目前的收费标准,一根桩收回成本至少需要5年时间。
充电桩运营是长久的消耗战
几乎所有运营商都认为充电桩行业还处在投资期,短期内无法盈利,这意味着充电桩行业将要进行一场长久的“消耗战”,那些没有先发优势,供应链资源,以及资金实力的中小运营商将很可能出局,整个行业会重新洗牌。
专家曾预测,到2030年充电服务、增值服务及电力市场与碳交易服务将会成为充电桩运营商的三大主要业务,运营商可通过平台化运营将实现多方利益共享。
在成本难回收的背景下,不少企业将目光投向了政府补贴。据了解,目前北京的充电设施建设单位可以申请政府补助,最高不超过项目总投资30%。不过,有企业透露,由于充电设施补贴的操作流程尚未完全明晰,申报手续和验收流程比较复杂,有企业对政策了解度不够,且地方政府对于补贴发放比较谨慎,所以补贴落地并没有想象中快。
至于何时能够实现盈利,我们可以按照这样一组数据来预测,按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到2030年,新能源汽车数量将达到8000万辆,也就是车桩比达到4:1的时候,就可以实现盈利了。不过2030年是否能达成80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存量,目前也只是推测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