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和相关法规的完善,对于无菌医疗器械产品和初包装材料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附录和新版的ISO 13485标准中都提到了微粒污染。尘埃微粒可以作为过敏原或病原体的载体,造成伤口创面愈合缓慢,细菌滋生导致感染扩散,在无菌操作和微粒污染方面具有潜在的风险。微粒本身也会引起组织黏连,导致肉芽肿和感染发炎等不良事件。因此,无论是对于医疗器械的质量,还是病人的生命安全,微粒控制都至关重要。而无菌医疗器械的初包装和医疗器械直接接触,其洁净度直接影响到无菌医疗器械的洁净度,因此医疗器械产品和初包装材料的降低微粒污染水平控制同等重要。
医疗器械中微粒分为:不可视(S)微粒(大于5 μm,小于或等于50 μm),可视(M)微粒(大于50 μm,小于或等于100 μm)和显著(L)微粒(大于100 μm)。无菌医疗器械初包装中的微粒可能来源于外源污染或内源产生,可能因为生产工艺而引入,也可能是包装材料自身脱落的颗粒物质。
在了解了医疗器械中微粒的来源及可能产生的危害后,小编即为您介绍无菌医疗器械初包装材料微粒污染测定方法——液体洗脱法(光阻法)。
一、术语和定义
Ø 初包装:和医疗器械直接接触的防止微生物进入的最小包装。
Ø 微粒:在初包装或初包装材料表面上的可以被扫佛去或擦除的外来物质,一般被认为是松散的颗粒。
Ø 微粒污染:微粒附着于初包装或初包装材料表面上。
二、仪器设备
超净工作台
微粒检测仪
三、试验原理
将测试用水以适宜的方法与无菌医疗器械初包装的器械接触表面充分接触,通过震荡将附着在试样表面的微粒洗脱下来,并收集洗脱液。采用光阻法微粒计数器对洗脱液中洗脱的不同粒径微粒的数量进行计数,并用微粒污染指数报告试验结果。
四、试验要求
Ø 测试环境:试验操作环境不应引入明显的微粒,测定前的操作环境应在不低于生产环境的条件下进行。
Ø 测试用水:经孔径不大于1.0 μm的微孔滤膜过滤的水。测试前应对测试用水进行本底测试。如本底测试不满足要求,应重新处理,检测符合规定后方可进行供试品测定。
Ø 测试器具:玻璃仪器和其他所需用品均应洁净、无微粒。
五、测定程序
Ø 洗脱液制备:不同类型的初包装须采用与之相适宜的洗脱方法。这里的类型指的是初包装的材质,以及初包装和无菌医疗器械的接触面。
Ø 微粒计数:将装有洗脱液的采样杯放进微粒计数仪测试台,依法测定 3 次以上,每次取样应不少于 5 mL。不计第一次测试数据,计算各尺寸段内的微粒含量,以(个/mL)为单位,并计算后两次读数的平均值。
Ø 污染系数结果计算
六、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应至少包含下列项目:
a) 本标准编号:说明试验是按本标准进行的,如有改变应说明细节;
b) 试验日期和地点,使用的仪器型号;
c) 试验试样识别;
d) 测试试验数量和试验次数;
e) 污染指数试验结果;
f) 与本标准规定的方法有任何偏离和与本部分或规范性引用文件中未规定的并可能影响结果的任何操作。
总结
本文主要是对无菌医疗器械初包装不溶性微粒测定的意义和方法进行介绍。测定不溶性微粒方法除液体洗脱法(光阻法)还有气体吹脱法、显微镜法、电阻法等。电阻法虽然能够自动测量液体中不溶性微粒的大小及数量,但是要求被测溶液能够导电,而且对导电率有一定要求,被测溶液是非电解质溶液时必须加入电解质溶液,容易带来二次污染。光阻法与显微镜法相比具有智能化程度高、取样体积准确、节约时间等优点,而且光阻法计数能够检测2~50 μm的不溶性微粒,中国药典要求被检测10~25 μm的尺寸恰好在光阻法检查的最佳范围之内。气体吹脱法为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最新提出的方法,其优缺点本文暂不做论述。液体洗脱法(光阻法)不仅适用于无菌医疗器械初包装中不溶性微粒的大小及数量的测定,在检查静脉用注射剂(溶液型注射液、注射用无菌粉末、注射用浓溶液)及供静脉注射用无菌原料药中也有着广泛应用。
【参考资料】
T/CAMDI 009.2无菌医疗器械初包装洁净度 第2部分:微粒污染试验方法 液体洗脱法;
中国药典 第四部 0903不溶性微粒检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