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绍
近年来,电坐便器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在实际使用中,若使用或维护不当,会产生诸多卫生安全隐患。坐圈是电坐便器与人体肌肤直接接触的部位,同时也是附着污染物最严重的地方,尤其是公共卫生间的电坐便器坐圈,容易滋生大量细菌,存在污染人体,引发交叉感染等危险隐患。
此外,电坐便器的喷嘴也极易污染,使用中人体的尿液可能飞溅其上,其(36~38)℃的出水温度也十分适宜大肠杆菌等细菌的繁殖。如果对喷嘴的污染置之不理,细菌等污物在使用中会随着水流转移至人体,存在由感染引发疾病的危险。
冲马桶时虽然肉眼可见的污物会随着水流排掉,但研究表明,刚冲完的马桶内壁细菌数量高达10万个。另外,卫生间排泄物的臭味也是日常生活中困扰消费者的难题,本次新修订国标GB/T 23131《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坐便器》(报批稿)针上述问题,提出了抗菌、除菌、除异味相应技术要求和考核方法,构建了更全面的健康安全评价体系,为后续促进电坐便器的技术升级提供指导。
概念及方法简述
抗菌、防霉指标主要针对电坐便器坐圈、便盖、遥控器等易于人体接触且易滋生微生物的部件,通过在材料中添加具有抗菌、防霉功能的成分,抑制和去除附着在部件表面的微生物。GB/T 23131《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坐便器》(报批稿)中要求明示具有抗菌功能的器具,其材料抗菌率应不小于90%。明示具有防霉功能的器具,其材料防霉等级应至少为1级。为了避免添加的抗菌、防霉成分对人体造成损伤,标准同时考察有害物质释放量,即铅、镉、砷、汞等物质溶出量的限定值。
除菌指标主要针对电坐便器整机,通过安装在整机中电解水装置、紫外灯等方式去除水路系统、喷嘴、便器内壁等部位上的微生物。GB/T 23131《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坐便器》(报批稿)针对这些部位的除菌效果提出了相应的测试方法。主要包含水路系统、喷嘴、便器内壁三个部位的除菌,其中喷嘴除菌按照不同的除菌原理,又细分为通过水(或喷雾)进行除菌和通过照射进行除菌两类。采用的菌种为大肠埃希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虽然本次标准修订尚未提出除菌率的限值要求,但是有了测试方法,就可以进行除菌效果的检验,消费者可以依据检验结果判定产品除菌效果的高低,便于选购时参考,更重要的是规避了概念炒作和虚假宣传。
除异味指标主要针对电坐便器整机,通过安装在产品中的活性炭或者其他除异味模块,去除便器内的臭气等异味。GB/T 23131《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坐便器》(报批稿)主要用氨气(NH3)作为标准物质模拟异味,采用风道对除异味效果进行测试,针对除异味指标,本次标准修订也未提出限值要求。但是有了试验方法,就可以进行除异味效果的检验,消费者可以依据检验结果判定产品除异味效果的高低,便于选购时参考,更重要的是规避了概念炒作和虚假宣传。